医疗保健

您的位置: 首页 医疗保健详细

孩子发热的十大误区

发布时间:2023-10-09 09:48 本文来源: 医教部

发热是孩子最常见的问题,也是父母最关注的问题,还是流言和传说的集中地。下面总结一下发热的十大误区,看看你犯过没有。

发热是一种病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热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会有发热。吃退热药把体温降下来,并不意味着病就好了。

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

低热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热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6月龄内的孩子发热,体温越高,出现严重疾病的风险越大。但发热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相对于体温,孩子的精神状态对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发热要赶快退热

发热是人体应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明显的不适感前不需要降温。

发热会烧坏脑子

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所以不会烧坏脑子。“发热会烧坏脑子”这种误区的形成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热,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热。体温超过41℃多半是因为中暑或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前者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发热不用药不会退热

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出现发热,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就会恢复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热,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基本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发热很难受时,退热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但前提是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是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的。

吃了退热药体温应该马上降至正常

退热药起效一般需要0.5~1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但不一定降到正常,退热药的药效持续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有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热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热带来的不适感。

退热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

孩子发热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热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孩子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孩子发热睡着了也要把他弄醒喂退热药

服用退热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既然孩子睡着了,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药,睡着总比醒着舒服。

发热了输液退热快

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而非专门针对退热。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输注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热药作用更快。常用的“退热针”赖氨比林,在退热速度上虽然比口服退热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热药安全,12岁以下的孩子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孩子需要退热时,首选口服退热药。

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退热

目前没有哪种中药被证实能退热,包括藿香正气水敷肚脐,因为发热本来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状,不能因为孩子退热了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了作用。

关于发热的误区虽然很多,但只要家长记住“发热对孩子病情有利但会引起不适,关注孩子精神状态,警惕一些严重疾病,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些原则,就很容易避开这些误区。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孩子发热的十大误区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