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

您的位置: 首页 医疗保健详细

进入夏季,蚊虫增多!警惕这一急性传染病!

发布时间:2023-08-25 15:31 本文来源: 医教部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WHO将登革热列入2019年十种具有潜在威胁的疾病名单。

登革热流行特点

登革热病毒流行趋势与蚊类的适宜生存区域高度重合,主要集中在赤道南北10℃温差以内区域。

因此,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导致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严重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70%。

近几十年来,全球登革热发病率急剧上升,每年估计有1亿至4亿人感染。

登革热的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登革热可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起病急剧,寒战、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全身毒血症状有严重头疼、背痛、眼球后痛及骨、肌肉和关节痛,极度乏力,表现为“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和“三痛”: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

皮疹于病程第3-6天出现,主要为充血性皮疹和出血性皮疹,表现为瘀点、瘀斑及紫癜。其他系统表现可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味觉异常、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还有咽痛、咳嗽等呼吸系统表现以及肝脏损害等。

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严重的出血、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脑水肿、脑炎,甚至死亡。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以及携带登革热病毒的灵长类动物等。

传播媒介

登革热的传播方式为“病人/隐性感染者→蚊→健康人”。通过携带病毒的雌性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东南亚、我国海南以埃及伊蚊为主,太平洋岛屿,我国广东、广西以白纹伊蚊为主。我省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潜伏期1~14天,一般5~9天。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可能导致临床表现加重。

疫苗和药物

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经审批注册疫苗上市,也就是说,现在还无法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登革热。

尚未有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如果症状不是太严重没有发生其他并发症,患者可居家隔离治疗,主要是多休息、多喝水,如果有发热等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些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一般病程是7-10天可以自愈。

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出现并发症需要去医院住院隔离治疗,配合医生使用抗病毒类等药物对症治疗。

预防

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方法是防蚊灭蚊,改善卫生环境,对病例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1.隔离传染源:登革热一般在发病之前6-18个小时以及发病以后3天之内具有传染性,因此,这段时间需要严密做好病例防蚊隔离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最主要的一个预防措施。检查家中室内、阳台、天台等各类储水用的容器,一定要加盖,避免孳生蚊子幼虫。

暂时不使用的容器,应倒置,避免积水。每周刷洗花瓶或容器托盆,以清除蚊卵。清理倒掉天台、阳台、飘蓬等地方闲置容器积水,包括废旧的桶、花盆、矿泉水瓶、塑料布、杂物等。

做好室内灭蚊防蚊措施,卧室安装纱门纱窗等,房间内可使用蚊香、灭蚊拍、防蚊灯、蚊帐等装备进行驱蚊。

3.保护易感人群:旅行前关注目的地的疫情流行情况,不建议去登革热流行地区,如果处于流行地区,注意做好防蚊措施。

外出做好防蚊措施,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表露的皮肤喷洒或涂抹蚊虫驱避剂。一般上午8~10点、傍晚4~6点是伊蚊出没的高峰时段,这些时间段尽量不要出门溜达。

穿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将驱蚊剂喷在头、手臂、腿部等裸露部位,一般每2~4小时需要补喷一次。尽量避免在凉亭、绿化带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并且远离积水、废旧轮胎等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 

4.流行季节或有境外旅居史如出现发烧、头痛、肌肉关节痛及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进入夏季,蚊虫增多!警惕这一急性传染病!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