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热浪来袭,预防中暑有妙招
炎炎夏日,高温预警,一大波热浪已经来袭。高温引发的常见疾病——中暑,“救”在我们身边。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产热增加或散热障碍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引发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障碍的急性热损伤。夏季高温来袭,婴幼儿、老年人、肥胖者、户外工作者、运动员等是易中暑人群。
中暑因素记心中
1.环境
气温>32℃,湿度>60%,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
2.活动
高温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中暑症状有预判
1.先兆中暑
口渴、乏力、头晕、多汗,体温正常或略升(<38℃)。
2.轻症中暑
头痛加剧、恶心呕吐、面色潮红、心率加快,体温升至38℃以上。
3.重症中暑
热射病:体温>40℃、无汗、昏迷,可致多器官衰竭,重度中暑患者死亡率高达30%。
现场急救很重要
1.立即转移
迅速移至阴凉通风处(如树荫、空调房);除去衣物散热,平卧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2.快速降温
凉水喷水同时持续扇风散热;冷水擦拭全身,冰敷颈/腋/腹股沟。
3.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清醒者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咖啡/酒精)。
4.紧急就医
昏迷、高热>40℃或症状持续加重,立即呼叫“120”。
热浪来袭,可预可防
1.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外出,使用空调/风扇保持室温<28℃。
2.浅色透气衣物,佩戴宽檐帽/太阳镜,外出前30分钟涂抹SPF30+防晒霜。
3.每日饮水>1.5升,少量多次饮用,多吃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果蔬,少吃油腻食物。
学会防暑小知识,健康度夏不慌张!
参考文献:
[1]宋景春,宋青,张伟,等.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5,50(4):367-386.
[2]热射病救治体系建设标准专家共识(2025)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5年3月第34卷第3期Chin J Emerg Med,March 2025,Vol.34,No.3
[3]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中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北京中医药,2022,41(8):862-864.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立删)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