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医人的医路十五载
一个资医人的医路十五载
她,是曾经的资阳县人民医院,是如今的资阳市中心医院。
和她结缘,是在2008年的夏天。
记得来医院应聘面试的那天,面试的领导问我:你为什么选择咱们医院呢?离家近呗,我几乎是脱口而出。领导笑了说,欢迎你回来服务家乡人民。简单的一句话,我一晚上没睡着。一是兴奋,从领导的话里,我感觉面试应该通过了;二是羞愧,领导一定觉得我长了个木鱼脑袋,不会说话;三是茫然,服务家乡人民,多么美好的愿景,我该如何去实现呢?
2008年,她长这样,我长这样
从轮转临床科室开“大处方”,到ICU多学科会诊;从跟在老师身后查房,到组织教学查房;从南门狗儿厂,到新区爱琴海;从一个人来面试,到一家人定居;从重症的抽丝剥茧,到急诊的争分夺秒;从茫然的木鱼脑袋,到光荣的中共党员。一路走来,有加班的疲惫和坚持,也有患者的肯定和赞誉。每当遇到困难和迷惑,我都会想起面试时那句“服务家乡人民”,既是领导的提醒,更是前辈的嘱托。诚如何冰在2021年五四青年节献给年轻人的视频《后浪》中所说,年轻的我们遇上了最美好的时代,我们尽情享用现代文明成果和社会财富,我们不再迷茫忧伤,我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有了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孜孜不倦的“传帮带”,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理由迷茫,更没有资格躺平。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十五年过去,自己不知不觉从青涩少年变成了油腻大叔。而她也从南门口的一座老院,发展成了引领一方的市中心医院。一路走来,我们相互陪伴,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新冠疫情来临之际,我有幸成为医院援鄂队员之一,“葫芦娃”小队七人,把资医人的责任担当和医者仁心传到了武汉。她也迅速地武装成为本地抗疫的坚实堡垒,一批又一批的“大白”进入负压病房。三年疫情,她的坚韧和付出,成就了院内零感染的战绩,也迎来了全省首例新冠产妇分娩的母子平安。从武汉回到资阳,我受邀去了女儿所在的学校,巧的是正好五四青年节,可惜我远没有何冰老师的风采。站在红旗下,我告诉孩子们习总书记领导战胜疫情的三个“关键”,我告诉孩子们作为医护人员在那一刻挺身而出的自信和自豪,我告诉孩子们身在国泰民安的种花家是多么地幸运。
人们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而中心医院,正是咱们一千七百多职工共同的家。回首与她一路走来的十五年,与当初和女友携手来到资阳艰苦奋斗的经历和一家人风雨同舟的情感别无二致。在我看来,员工和单位之间,远远不是雇佣和从属关系那么冰冷,我能感受到,她一直以来为我遮风挡雨,她鞭策我不断进步,她给我提供组建家庭、维持美好生活的保障,最重要的是,她给予我施展一技之长,服务家乡人民,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平台。妻子曾经问我,每天那么晚下班,周末也不能休息,你图什么呀?我告诉她说:咱们还年轻,生活本该忙碌、充实而有价值,在现在的岗位上,我为能够解除危重患者的生命风险而感到满足和欣慰,为推进区域急救事业发展尽绵薄之力而自豪。
十五年的坚持和努力,我从临床医生走向管理岗位,有了更好的平台继续锻炼和成长;十五年的奋进和发展,她争创了区域第一家三甲医院,成为了资阳人民健康的依靠。我知道,她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市委和卫健领导的持续关注和支持,离不开全体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我相信,“中心医院”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而是她持续奋进、再创新高的历史转折;我希望,我和她的故事,还有更多的精彩续章。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